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官方微博
您现在的位置: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成果转化|双一流建设 >> 专家观点 >> 正文
万钢:点燃大众创新创业的火炬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805 更新时间:2015-3-6 15:40:40
   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新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大众创新创业,对发展“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作出部署。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亟须把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激发出来,把创新驱动新引擎加快发动起来,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强有力支撑。

  创新创业大众化成为科技经济发展重要趋势

  大众创新创业的兴起代表了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走势。本世纪初,伴随移动通信、互联网的普及和用户的快速增长,美欧许多高校和高科技企业通过设立实验平台、开放源代码软件和硬件设施,支持在校大学生和非专业技术人员把面向市场的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其可贵之处在于将传统意义上专业技术人员的“小众”创新变成了非专业人员都可以广泛参与的“大众”创新,大大拓展了创新群体、提升了创新效益。作为科技经济的一个“新浪潮”,大众创新创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成长,“众创”环境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加快发展,“众创”群体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继续扩大开放,我国迎来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时期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聚焦中国的战略机遇,创业服务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得到很大改善。2014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1600家,大学科技园115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就业人数175万。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意识高涨,创新创业观念与时俱进,新型创新创业模式不断涌现。

  我国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的速度不断加快。创新创业日益成为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社会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出现了以大学生等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越来越多草根群体投身创业。创新创业活动从内部组织向开放集聚加快转变,创新创业理念从技术供给向需求导向加快转变,创新创业服务从政府为主向市场发力加快转变。

  大众创新创业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引擎

  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强劲动能,而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充分释放每个社会细胞的创造活力,是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已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加快建立以细分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帮助创业者制造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高质量利基产品(也即缝隙产品),挖掘产业“长尾”中蕴藏的富饶“金矿”,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从投资看,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唤醒”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积极性,创造新的投资空间。

  大众创新创业是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新常态下,要真正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亟须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狠下功夫。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必须把市场的内生活力充分激发出来,而大众创新创业是发现细分市场需求、从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方式。大众创新创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领域,对于催生新的产业形态意义十分重大。大众创新创业的浪潮将会在各行各业培育出“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经过市场大浪的淘洗,一部分企业势必脱颖而出,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小巨人”乃至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这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力量来源。

  大众创新创业还是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科技创新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随着互联网、3D打印、开源软硬件等对大众创业者的普及和开放,个体生产者在产业资源组织中的能力将不断提高,开源组织的生产方式将越来越多地出现,这必将带动传统工业化时代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向柔性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按需定制、按需生产成为可能,促使产业组织型态进一步趋于扁平和开放。“众筹”“众包”等融资模式和生产方式,也将进一步改变传统的产业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人才和智力资源在全社会更加自由地流动。

  把大众创新创业的巨大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着力发展众创空间,构建开放式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发展众创空间关键是要为大众创业者提供开放高效的工作网络以及交流和服务载体。要在深入研究总结车库咖啡、创新车间、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优化和完善现有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文化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充分发挥创业服务机构的集聚效应和创业规模优势,释放创新创业政策集聚和“互联互通”的有效性,坚持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打造“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

  着力抓好制度安排,破除创新创业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机制。加强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协作,推动商事制度改革,针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集中办公等新特点,简化住所登记手续,采取一站式窗口、网上申报、多证联办等措施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加强对“草根原创”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着力避免大企业凭借规模优势阻碍小企业创新。

  着力加强财政资金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结合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阶段参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天使投资群体和创业投资机构发展。发挥地方的主体作用,加强国家层面与地方的协调联动,采取积极措施,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的房租、宽带费用、公共软件和开发工具等给予适当补贴引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咨询、知识产权、检验认证和技术转移等高端服务。鼓励创业服务功能集聚区的健康发展,聚集相关科技服务业态。

  着力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破解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积极探索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以“众筹”支持“众创”,以“众创”促进“众筹”。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服务初创企业融资,完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退出和流转机制,加快创业板机制创新。加大力度发展科技金融,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金融服务。

  着力发展创新创业文化,培育良好社会氛围。积极支持众创空间等社会力量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等各种类型的创业培训活动。健全创业辅导机制,鼓励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等担任创业导师。加强部门协同,促进创业教育课程进课堂,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大学生等创业提供场所和公共服务。支持各领域各层次创新创业大赛,形成赛马场上选骏马、市场对接配资源的公开遴选机制。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文化氛围。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最新推荐 更多>>
    行业资讯

    | 法律公告 | 寻求报道发展历程 | 联系我们 | 公益活动 | 赛事活动 | 联盟成员
    电    话:010-56257726  传   真:010-56257726  Email:Hezuo@cauec.org 
    京西办公区:北京莲石湖西路98号院7号楼阳光大厦   万寿路办公区:北京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工信部机关 
    Copyright 2014-2024 版权所有 校企合作联盟 校企联盟(北京)科技咨询中心  京公网安备11010902000809号   京ICP备140292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