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个在2017年中被十九大报告、国务院政策、各类职业教育报告与创业者们被反复提起的模式,能否真正成为职业教育未来的趋势之一。
政策推动下的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并不是一个新模式或者新事物,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痛点由来已久,而作为改变措施之一的校企合作也早已被学校们所采用。例如,工科学生们在校期间都要经历的各类工厂实习,便是校企合作模式之一。
为什么同样的模式早就存在,但却没有解决学校和企业的痛点?一方面,原有相关政策和规定的空缺使得有意向的学校在改革方向束手束脚,同时部分学校缺乏改革的动机和动力;另一方面,相关企业的合作意向并不强烈。
在刚过去的2017年中,对于产教融合领域来说,最大的推动之一应该就是国家层面推出的各类政策。政策的倡导和规定最关键的是将产教融合的入口打开,打消学校与地方政府对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担忧。同时,对于学校的相关资金支持和资金使用也有了更完善的规范。
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对于转型应用型需求也给予了学校推行改革的动力,而不是单独依靠一两位有能力校长的单点改革。对企业来说,政策的推动则是打开了一个拥有三千万人的高等院校市场,足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从业者的进入。
从共建基地到专业托管的合作模式
在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合作项目名单中,有三千多个项目,相较于之前多了不只一倍。在这其中,企业获得营收的主要途径有学生学费、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或者通过共建专业来获取咨询费等方式。
尽管开展校企合作业务的公司众多,但合作项目的质量却是参差不齐。一位做校企合作的从业者在接受采访时讲道,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是以粗放的合作模式为主,依靠与学校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来获取营收,能够持续提供课程内容和后续服务的公司仍在少数。
既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初衷是改变学校与企业需求脱离的痛点,那么优质的教育服务必然是学校需求的核心。校企合作公司CBD教育创始人周海涛认为,虽然大多数公司还是处在学校硬件建设层面,专业托管将是校企合作的最终模式,即能够为学校提供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设计和全套课程服务。
师资问题将是教育公司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无论是通过教师轮岗的方式、标准化专业课程输出、在院校设立专门的团队还是对学校原有教师进行师资培训,能够输出更多优质课程的公司必定会获得更大的市场。
在这其中,也许教育新技术能够帮教育公司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师资问题。不论是双师教学、MOOC、还是AI+教育,现阶段高等院校教学都不应该是一个纯线下的事情。但同时,对于提供课程服务的教育公司们来说,在这么一项重师资的生意里,维持服务学生人数和团队成员配比的成本平衡也是教育公司们需要考虑的。
展望:新的一年会看得更快更多
最后说点带情怀的内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真正能够改变我们现有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么,我始终持有着疑惑态度。尽管堆里的一位编辑老师告诉我,判断一个商业模式的成功与否,是要看他有没有解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不过我仍然会担心,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结果,仅是造就了更多技师工厂。在过去几个月对从业者的拜访中,我看到部分公司引以为豪的模式仅是通过重管理的方法,灌输给学生更多的职业技能。其管理模式,与我经历的高中教学并无区别。我不禁怀疑,这样的产教融合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校和企业的需求,但这个真的是好的教育么?
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观察产教融合的发展,校企合作发展除了促进更多学校做出改变,也为许多细分领域带来发展机会。职业培训最大的魅力是,它涵盖了从飞行技师到精酿啤酒酿造的各类培训,这是一个有如万花筒一般的领域,实在是值得去探索。
再说一点反思和展望,在过去的一年中,身处在北京的我们仍然看得太少、看得太慢,较少的关注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因此在新的一年中,我们不仅要在北京看得更快,更要走到外面去看,探求更好的教育,然后让更好的教育来得更快。
|